Tuesday, September 07, 2010

阿拉巴馬天空的藍調

(30年代經濟蕭條美國 + 5個為了生命掙扎與歡笑的人) X 紐約哈林區= 悲喜交加的劇場表演 Blues for an Alabama Sky




因為故事講的是種族,所以演員全是黑人,而在那輝煌的年代裡,吵架的男士們會在口角衝突憤而離去之時,舉帽向在座女士溫柔說聲「晚安,抱歉我有點事必須先離席,」真是有趣的文化對照。而除了黑白種族議題之外,墮胎、同志、犯罪的題材也都納入編劇手中。




來自美國南方阿拉巴馬的保守黑人,不懂紐約黑人對同志開放的態度,也不解紐約人對生育控制的先進看法,雙方的對話不絕,有時看似增進了溝通,有時卻只是徒增誤解與錯誤。連環交織的生命事件一層層演繹,直到槍響那一刻!夢醒了、破碎了,有人拾起別人遺落的幸福,也有人待在哈林區揮霍自己僅存的青春殘夢……


任性女主角隨處得來的機會與關愛vs女配角中規中矩又認真溫婉的付出精神,導致她們逆轉的人生,這樣的對照讓我想起電影「亂世佳人」(Gone with the Wind)的郝思嘉與梅蘭妮,而最後,一直守護在女主角身邊的「白瑞德」離她而去,留下的,只有哈林區的嬉鬧聲與回憶。


兩年前第一次在芝城看即興劇場表演時,因為對話內容牽涉美國本土政治與社會題材,加上口語對話之快速與不正式,足足在劇場裡悶了兩小時之久,不光是聽力,連理解都很吃力。


而這一次,兩小時飛快的口白(連執過導演筒的土豆都說,舞台上的人講話可以再快一點!)我竟然在開場二十分鐘的迷失之後,就自動進入導航模式,瞬間發現幾乎都聽得懂了,除了順便學一點當時美國的文化背景之外,也印證聽力練習無止境的王道。原來沒有字幕的劇場表演,是練聽力的好方法呀。


大城市的好處,就是表演場地很多。台灣的劇場人口不夠多,所以只有主流的表演容易受到青睞,因為票房比較好操作的緣故。上週末芝加哥這場表演屬於小劇場的形式,觀眾不過二十來人,一張票也不過十七美元(當地政府補助劇場營運收入),但是觀眾和導演與演員之間容易產生緊密的連結,著實是極佳的娛樂享受。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