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October 15, 2010

用影像說人生 : 芝加哥第 46 屆國際電影節

Add caption

2010 年 10 月 7 日 至 21 日,芝加哥市區展開馬拉松式的國際電影節,本來希望找到一兩部台灣發行的片子,但除了一部在台灣取景的荷蘭片之外 (片名 : RU there),完全無所獲。不過我還是利用了 Matinee 早場電影半價 5 美元的政策,看了好幾部片。


電影節希望呈現的,是多元觀點,因此會盡量避開好萊塢商業大片,呈現世界各角落的聲音,不過也因為是電影節,容易中「藝術電影」的大獎,像是一部片看來看去,還是不知道主角到底是為了什麼確切原因而離開伊朗 (片名:The Neighbor)。



舞蹈老師 Sirin 與年輕鄰居的女兒
儘管如此,美麗的影像仍然教人迷戀,伊朗女子深邃的五官與重重心事,搭配曼妙的舞蹈身影……讓人很難不為她們著迷,讓人急切想知道這些疏離又自我隔絕的美麗靈魂,流浪到異鄉的原因和動力是什麼。片中兩位在溫哥華的伊朗移民 (全球伊朗移民最大的聚集地,是美國加州的洛杉磯),過著不完全伊朗也不完全加拿大的生活,她們有著疏離的羞怯,又偶爾露出自由的竊喜,是一部很美麗但看完後還是令人迷惘的片子。

*片名:The Neighbor
*評價:兩顆星
*發行國:美國/加拿大



以垃圾在地上排出公會理事長於廢棄浴缸裡擺出的 pose

今年最令人悸動又深刻反省的片子,莫過於巴西的紀錄片 Waste Land。因為槍傷而幸運離開巴西到美國發展的當代藝術家 Vik Muniz,在功成名就之後回到里約熱內盧,到全球最大的陸地垃圾掩埋場尋找藝術創作的媒材──垃圾!


他與在垃圾山裡回收資源的工人合作,以各式垃圾排出工人的臉孔或身影,之後更到倫敦拍賣這些攝影作品,成交的金額回饋給艱苦生活、缺乏成就感的回收工人。記錄片拍攝手法的非常流暢,而回收資源工作的悲哀與驕傲、微薄工資背後的人生心酸、藝術家本人在過程中的掙扎與收穫……都落入膠卷中,呈現在大螢幕上,是非常具有人道反思與環保意識的一部生命力好片。
*片名:Waste Land
*評價:五顆星
*發行國: 英國/巴西


媽媽 Mariam 與 白人上司

一名來自非洲布吉納法索的黑人小女孩,被法國中產階級的白人家庭收養,成年後,她決定踏上歸途,回到原鄉尋找生母下落。許多鏡頭都呈現《Monique and the Mango Rains》一書的情節:果實纍纍的芒果樹、總是脫落而走光的非洲傳統長裙、儘管有著黑皮膚卻總被路人指指點點的白人走路姿態……女孩原先以為,套上傳統長裙就能與「自己人」融合在一起,卻沒想到她的舉手投足都叫人指點,也不會說著故土的語言,更慘的是,家鄉沒有一個人知道或是在乎她生母的下落。


其實,她的生母 Mariam就在法國,她因為未婚生子而讓家人蒙羞,也因為無力養育的緣故決定棄養,失魂落魄近似發瘋的她從布吉納法索人間蒸發,來到法國隱身成為一名孤僻的清潔工。某日,她的白人法國上司突然要學布吉納法索的語言,而一黑一白的兩個單身女人,也在過程中漸漸成了朋友,友誼正濃之際,白人上司得意地秀了一張黑寶寶的照片給她看,「我之前申請領養布吉納法索的小寶寶,現在申請通過了,妳瞧他可不可愛啊 ?」原來,上司學非洲語言的動力無他,她只是想帶一個黑人寶寶離開非洲,做為未婚自己的領養兒子。


Mariam震驚到身體凍結,許久才開口 「你有沒有想過這寶寶的媽媽也許只是現在沒能力撫養他?其實並沒有要放棄他? 她只是需要暫時的救濟,而不是哪個人把寶寶從她身邊帶走!」Mariam 沒想到自己意外幫了另一個白人從家鄉某個母親的懷中帶走小孩,發出無力又沉痛的人母哀嚎「妳騙了我,我真希望能把我教給你的每個字都收回來

*片名:The Place in Between
*評價:三顆星
*發行國:法國/布吉納法索



四對捷克的夫妻/情侶繞著小孩的議題打轉:結婚三年始終膝下無子的夫妻、驟失愛女的不孕症專科醫師、捉襟見肘又懷上第三胎的夫妻、掙扎要不要拿掉寶寶的情侶檔,眾人拉拉雜雜屎尿齊飛地生活著。這是一部關於瑣事的片子,講述生子的期待與壓力,夫妻間的熱戰與冷戰,沒有好萊塢式的三幕曲去枝去葉的簡單結構 (開場 → 轉折#1 → 發展 → 轉折#2 → 結局),本片呈現的是有點無厘頭、有點混亂、又有點禪意的人生映像。
*片名:Mamas and Papas
*評價:兩顆星
*發行國:捷克

2 comments:

PCC said...

一次看了這麼多不同風格的故事真棒!

Lakeshore said...

沒錯, 挺過癮的
早上出門買菜還要匆匆趕回家
因為要趕下午場的電影
what a life...